国家品牌网
 | 新闻传播 > 财经资讯

当前位置:国家品牌网首页 > 新闻传播 > 财经 > 财经资讯 > 正文
养老,产业配角到投资热土
发布时间:2017-02-14
文章来源:北京商报
分享到: 收藏
  编者按 “打破一亩三分地。”三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时的话言犹在耳,也为三地跨区域协同发展开启新的大门。三年来,北京多领域借势前行,环保、新能源车、冰雪等产业在变局中重生。城市功能重新排列组合,旧生意逝去,新商机溢出。本组系列报道讲述了企业泛舟全新起锚的故事。在首都功能疏解的大潮中,大城格局由此一新,产业蓝海浮出水面。

  

2222

 

  从包袱到生意,这一转变用来形容北京的养老产业再贴切不过了。随着北京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目标愈发清晰,应对人口老龄化也成为了现阶段的社会热词。人们渐渐发现,满足本市居民日益突出而集中的养老需求,确实成为了实现首都战略定位目标过程中的一个必选项。而且,对于政府、企业、社会资本来说,不再单纯是为了做公益、承担社会责任后,养老正逐步焕发出无限的新商机。

  政策风向之变

  “早年间,我一直从事的是与养老完全无关的行业,在涉足这一领域之前,可谓一个完全的‘外行人’。怀揣着在美国留学以及多年在外企工作的经验,2007年来到北京市国资公司社会事业部后,我就一直谋划寻找北京市场上的投资机遇。” 北京市国资公司旗下养老企业诚和敬投资公司总经理梁仰回忆起自己最初接触养老的机缘来仍感慨不已。

  梁仰说,在他的印象中,2009年起,社会开始广泛探讨我国即将迎来的人口老龄化趋势,“虽然那时医疗、健康领域中的养老产业仅仅处于起步初期,但市国资公司已经提前进行调查研究,筹划产业布局。因此,我也结合研究判断,建议公司从养老切入,形成新的战略投资方向”。

  不谋而合的是,根据今年初北京市披露的“十三五”北京老龄事业规划,到2020年,适应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要求,北京要形成具有首都特色的养老模式。“2·26”讲话为北京养老政策带来的变化跃然纸上。梁仰表示,就在短短的几年间,北京养老圈的企业感受最深的就是政府对于养老的态度出现了明显的转变,养老正快速从一项事业向一个产业去转变。

  作为北京养老行业中的“老兵”,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长李红兵也认为,对于北京来说,养老这个刚萌生不久、横跨第一到第三所有三个产业的现代服务业,一直缺乏清晰的界定,多年来,在北京独立纯粹做养老服务的企业非常少。

  在李红兵眼中,此前,所谓的老龄产业,甚至都只是别的产业“顺带”衍生的产物,比如制衣企业顺便制作老年人的衣服、餐饮行业顺便发展老年餐服务等。直到2013年10月,北京在本地版的《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意见》中,才逐渐对养老产业有了初步的构思。

  随着“2·26”讲话进一步确定了北京的战略定位,尤其是敲定了“和谐宜居”这一发展方向后,北京养老服务要社会化、产业化的改革思路也逐步明晰了起来。“政府开始初步探索,希望从土地、价格等基本要素上为这个产业解套。”李红兵表示。

  李红兵举例称,从国务院出台的文件中也不难看出,价格改革、土地供给调整、政府行政体制改革等相关工作也都在为推动养老市场成形发力,尤其是政府开始努力划清政府、市场、社会三者边界,开始将因为历史原因政府越位、过度承担的部分收回来,让位给市场等,都是观念变化的具体表现。

  从企业的角度,梁仰秉持着与李红兵类似的观点。他认为,过去单纯追求床位数建设目标的北京养老行业很难和产业挂钩,并没有充分地实现以市场为导向,而当中央和北京真正提出公办养老机构只能承担“托底”职能、明确了政府在市场中的定位时,北京乃至全国的养老产业才真正迈过了一个分水岭,使得养老的福利供给和满足市场化需求的供给边界更加清晰,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开始了解自己的养老需求不可能再指着政府包办解决,开始去了解、去寻找社会资本提供的养老服务。

  资本态度之变

  每逢政策风吹草动,对市场最“敏感”的资本往往会率先做出反应。在李红兵看来,近年来,各路资本对于投资北京养老产业的认知也是动态变化着的。

  “初期接触市场后我们发现,资本虽然对养老产业这个新兴产业关注度较高,但围观的还是占大多数。部分资本开始进入到这一行业时,由于对市场规律把握参差不齐,以及动机、专业性存在差异,经营模式、观念还仍明显受各自原本所在领域的传统左右。”李红兵举例称,比如最初进入市场的资本普遍都会选择做宾馆、酒店式的养老机构,对于老年人不分类、不分层统一接收,“而现阶段,随着各界对养老需求认识逐渐清晰,医养结合等思路浮出水面,以前粗放的供给模式已经逐步被资本摒弃了”。

  梁仰也表示,这几年通过与各路资本的接触发现,对于养老产业,社会资本已经开始从以前一味追求短平快的投资模式,变得更加清晰起来,他们逐渐认清了养老行业的投资规律,这不是一个短时间内就能赚得暴利的行业,“放长线钓大鱼”成为了他们布局的新方向。

  去年5月,光大控股大手笔收购了汇晨养老67.27%的股权,并以此为契机正式进军北京养老产业。“近两年,市场上不少大型投资机构的策略已经出现了变化,开始转而投向一些有发展潜力的产业,以控股的方式进行重点培育,此前光大曾经在飞机租赁、房地产领域进行了类似模式的投资,而在三四年前,我们开始将新的目标锁定在了养老行业上。” 光大控股汇晨养老收购团队负责人、董事总经理杜晓堂表示。

  长线操作不意味着忽视盈利,在梁仰看来,从2015年开始,房地产、股市、制造业都进入相对低迷的状态,恰逢各类、各级“十三五”规划逐步出台,中央和地方将养老作为产业去引导的氛围愈发浓厚,资本在市场上走了一圈之后,嗅到了养老领域的投资商机,成为了这一阶段资本进圈的一个驱动力。

  杜晓堂分析称,其实,像资金雄厚的保险、地产公司投资养老时普遍走的是重资产路子,在业内并不具有太强的可复制性,未来真正主流的还是做运营的轻资产养老企业。“如果选择直接买地,自己建设设施去运营养老机构,未来命运难以把控。”杜晓堂和他的团队发现。汇晨就是一家轻资产养老公司,主营的就是现在养老市场最缺乏的养老机构运营。此外,杜晓堂强调,虽然汇晨旗下养老机构中知名度相对较高的是位于北七家的民营非企业单位(以下简称“民非”,去年已更名为社会服务机构),但其实目前汇晨旗下的7家养老机构中,仅有3家是民非性质,其他4家都是公司化运营的,而这就给社会资本留下了一个投资的机会。

  “光大收购汇晨只是业外资本掘金北京养老产业的一个缩影,保险企业、房地产企业、金融企业……北京的养老产业正全速进入全面开放、充分市场化新阶段中,创造着层出不穷的新商机。”梁仰表示。

  行业格局之变

  资本闻风而动,行业格局随之也出现了调整。 梁仰表示,做养老的想法形成后,他恰巧碰到了当时已是地产界大佬的毛大庆。毛大庆告诉他,那时的万科也看到了养老行业潜在的巨大需求,但由于本身长期从事地产事业,思维模式总围绕养老的利润回收不符合房企需求打转,也苦恼无法找到合适的养老项目投资。“那时,我们双方一拍即合,由万科拿出2万平方米的楼盘,与市国资公司共同开发一个实验项目,项目股份万科和市国资公司分别占六成与四成。”

  迈出第一步后没多久,市国资公司就确定了进军养老市场的计划,决定组织成立诚和敬,当时注册资本金为3亿元(首期出资7000万元)。“当时,北京乃至全国养老市场中,除保险公司、房地产企业外,以养老服务为主业的企业几乎没有能达到这一规模的。”梁仰介绍,公司成立后,诚和敬鉴于医疗与养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决定从医疗这个相对熟悉的领域入手,首个重大决定就是收购了英智康复医院,并形成了医养结合的品牌模式。目前,诚和敬注册资本金已经达到10亿元。

  其实,与诚和敬有着类似经历的养老企业不止一家,从最初的小试牛刀到后来的全方面投资养老,这些企业用实际行动加速推进着北京养老行业变迁的齿轮。

  在多位养老企业负责人眼中,近两年,在北京投资布局养老机构的社会资本类型不断丰富,民非主导市场的时代已经过去,国企民资、营利非营利等各种类型企业齐聚市场。

  梁仰回忆称,上一个阶段,一批小企业积极地进军养老市场,成立民非开办养老机构成为风潮,除了公办养老院外,民非养老院十分活跃。有业内人士透露,那时候不少养老院以相对较高的性价比迅速获得消费者青睐,入住率一度保持相当高的水平,排队人次甚至不输老牌公办养老院,一批知名的养老院品牌就此形成,“那时候,部分民非背后的中小企业,有相当比例希望将养老作为一个‘跳板’,即投建一两家养老院迅速形成高入住率、做出品牌,再通过提高估值、引入资本合作不断复制那一两家‘样本’然后高价退出市场”。

  梁仰表示,那时候政府和行业对于养老企业化的概念并不清晰,人们观念中做养老就只能通过民非的形式经营,对于营利性企业专门做养老认知度并不高。上述业内人士认为,也正因如此,就在三四年前,部分大型养老企业成立初期连“养老”二字都没有放在企业名字中,最终只以投资公司来命名。“其实2014年时,已经开始有一些国企涉足养老产业,但那时候大部分国企还是抱持承担社会责任或者完成任务的观念去尝试做养老,甚至是希望借助养老盘活一些利用率低、产权有问题的房产项目,虽然国外有机构在研究北京的大健康、养老产业,但各方仍然将养老作为一个‘准福利’去理解,而这也导致部分社会资本拎着钱在市场边缘观望一阵子就走了的情况。”该业内人士表示。

  然而,随着北京的城市功能定位逐渐明晰,政府释放的要把养老作为一个产业发展的信号愈发强烈,北京的养老产业也迎来了一轮洗牌。“最明显的是,人们开始承认养老是一个至少5-10年内无法盈利的行业,需要有一定的财力做支撑,需要能熬得下去的社会资本来投资。”梁仰说,以前,注册资本在千万元级别的养老企业在市场上就算大规模的了,现在以亿元为单位并不罕见。

  业内表示,也就是在这一时期,各方都觉得市场上的快钱不好赚了,养老成为了一个稳定的长线投资对象,小企业和一部分民非 “熬”不住了。“在北京,养老项目仅装修及设备成本就需要4000-5000元/平方米,原有的玩法已不再适合市场,态度大转变、主动希望退出市场的企业越来越多,从民非养老院潮到退出潮,北京的养老产业已经迎来了一个新转折,以长期、服务、大健康为商业模式的大企业将逐步获得更多的市场占比,小散企业、机构将逐步退出、被淘汰。”梁仰直言。

  传统机构之变

  除了社会资本,同样需要在短时间内“变身”的还有北京的公办养老机构。不可否认,这个过去多年一直领衔北京养老行业的“前辈”,现如今正在快速转变着所扮演的角色。公开资料显示,近两年北京出台的各项养老相关政策中,公办养老机构承担“兜底”作用的定位不断被强化,其他职能被逐步撇去。

  作为在京经营近30年的老牌公办养老院,北京市第一社会福利院(以下简称“一福”)就是其中的代表。多年来,一福以低廉的价格接收了大量京籍老人,目前总床位已突破1100张。然而在2015年7月,市民政局发布新政提出只有三类“基本养老服务保障对象”以及“失独家庭”中失能或70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有权利入住公办养老院。而此后,相关部门又对北京现有的公办养老院逐步进行分工,比如北京市第五社会福利院就成为了市级专门招收失独老人的养老机构。

  北京市民政局福利处处长李绍纯介绍,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北京的公办养老机构数仍然占据了全市总床位数的半壁江山,但随着民资养老机构版图迅速扩容,今年截至目前北京的养老总床位数中,公办机构仅占三成左右。

  可见,在北京全面推动养老产业市场化的大背景下,北京公办养老院也终将要面临社会资本大举进军的洗礼,找到自己的转型之路。

  此前,借京津冀养老协同进入快车道之机,河北涞水利华地产曾主动找到一福,希望一福为该企业在环京区域投资的巨型养老项目提供“技术支持”,而这也为一福开辟了一条转型路径。据一福民非组织理事长曹苏娟介绍,最初,一福并没有明确规划与企业该如何合作,在利华地产“找上门来”之后,一福对项目进行了初步评估,并了解了对方的计划、目标等,最终认可了合作模式。“一福希望今后能向市场上输出自己的养老服务经验、品牌,而本次的合作正是一福斟酌后的探索。”

  根据北京商报记者获得的双方合作协议,一福在合作中扮演的角色类似于有偿提供养老咨询服务的公司,帮助利华进行养老事业部的团队搭建等,并对养老项目的管理模式等提出建议。有知情人士透露,如果未来这种经营模式成熟后,一福不排除会成立养老服务咨询公司等,真正迈入市场。

  

111

 

  政策解码

  北京养老引民资政策索引

  2014年2月

  北京市民政局、北京市财政局、北京市老龄办联合发布《关于印发〈北京市2014年街(乡、镇)养老照料中心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明确建设街(乡、镇)养老照料中心运营管理以社会为主。原则采取公建民营、公办民营、民办民营等方式,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建设和运营中心的积极性。

  2015年1月

  北京市十四届人大第三次会议通过《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明确提出,居家养老服务是指以家庭为基础,在政府主导下,以城乡社区为依托,以社会保障制度为支撑,由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以及企业、社会组织提供的专业化服务。培育养老服务产业,完善扶持政策,引导、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开展居家养老服务。

  2015年3月

  北京市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化公办养老机构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 盘活资源,提高效能。充分发挥社会力量作用,鼓励引导社会资本投资运营公办养老机构,开展多元化、多样性、品牌化养老服务,进一步提高公办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和效益。

  2016年5月

  北京市老龄委出台《关于开展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建设的意见》,明确社区养老服务驿站是政府为社区老年人提供基本养老服务的重要载体和主要途径,是社区老年人家门口的“服务管家”。北京将大力推行驿站连锁化、品牌化运营,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在养老服务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北京商报记者 蒋梦惟/文 王飞/制图 代小杰/制表

责任编辑:明月

网友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