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9月9日电 据新华社“新华国际”客户端报道,中国外汇储备持续缩水,导致关于中国外汇储备够不够用、甚至会不会耗尽的担忧之声频频传出。
专家表示,中国外汇储备减少主要源自“偿还外债”“藏汇于民”,并不等于大幅资本外逃。 同时,外储下降无需恐慌,中国外储规模依然充足,长期看双向波动或成常态。
【外储下降不等于资本外逃】
中国人民银行7日公布的数据显示,8月份我国外汇储备继续下降至35573.81亿美元,较上月缩水939亿美元。自2014年9月以来,我国过去多年一路走高的外汇储备突然掉头直下,呈现逐月下降,仅在2015年4月出现小幅回调,此后又接连减少。
针对近期我国外汇储备明显下降的问题,中国人民银行新闻发言人8日表示,我国外汇储备变动是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随着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不断完善以及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未来外汇储备有所增减也是正常的。
央行发言人表示,从外汇储备8月份单月变动情况看,主要的影响因素有三方面:一是央行在外汇市场进行操作,向市场提供外汇流动性;二是外汇储备委托贷款项目在8月份进行了一些资金提款;三是8月份国际市场一些主要金融资产价格出现不同程度回调。上述金额从外汇储备中作了相应扣减。
“前两项外汇储备的下降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为境内其他主体持有外汇资产的增加:一方面企业和个人外汇存款持续增加,其中8月份较7月份又增加了270亿美元;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外汇流动性也十分充裕。其他境内主体持有外汇资产的增加意味着企业、居民和金融机构的资产配置更加丰富,这是我国‘藏汇于民’战略的体现,有利于促进国际收支平衡。”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高级研究员管涛表示,外汇储备的下降,一部分是因为过去一年里,美元汇率在国际市场上走强,外汇储备中的非美元资产折美元缩水,造成了外汇储备的账面价值下降,但这并非真实的损失;另一部分则是外汇储备本金的实际减少,主要源自居民和企业增加外汇存款和对外资产、减少外汇贷款和对外负债。
“外汇资产从央行集中持有到‘藏汇于民’,相当于‘肉烂在自己锅里’,没跑到他人碗中。现在购买外汇的,相当一部分还是国内企业和个人愿意增持美元等对外资产。”招商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谢亚轩说,这并不是坏事,现在大幅购买美元,将来在人民币面临贬值压力时他们就会变成美元的抛售方,为维持人民币币值稳定发挥作用。
【外储下降无需恐慌】
随着中国外汇储备持续下降,近期市场对央行稳定汇率的措施是否会导致我国外汇储备快速耗竭的担忧增强。
法兴银行发布报告称,如果中国持续减持美国国债,那么中国剩余的外汇储备还可以继续干预18个月。
巴克莱资本的分析师估计,“如果维持当前的干预汇市速度,我们估计中国央行6-12月(不计价值调整)外汇储备可能缩减高达约14%。”
对此,主流观点认为,有关中国外储的担忧还为时尚早。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有关一国外汇储备充足性的论证,中国的外汇储备至少是满足充足性的。法兴银行也根据IMF的标准进行了测算,中国外汇储备相当于其实际所需外汇储备的134%,换言之,有近9000亿(相当于四分之一)的储备都可以在不威胁中国外汇持有头寸的情况下进行汇市干预。
申宏宏观认为,外储下降无需恐慌,长期看双向波动或成常态。该机构认为,从近期在岸和离岸市场美元兑人民币汇率均较高点有所下降、成交量也出现萎缩的趋势来看,央行稳定汇率的措施取得了一定效果。此外,央行也配套出台了对远期售汇征收20%风险准备金等相应管制政策,以抑制和打击跨境沽空资本的投机行为。长期来看,随着中国经济企稳、美联储加息靴子落地、人民币汇率趋于均衡合理水平,国际资本或将呈现有进有出的态势,外储增量有正有负亦将成为常态。
谢亚轩指出,未来一段时间仍处于汇改磨合期,并且9月美联储议息会如果如期加息,仍会对市场产生冲击,外汇储备可能仍然会面临下降,但现在外汇储备流失的局面并不严峻,远不及98年亚洲金融危机时期。外汇资产从由央行集中持有至“藏汇于民”,无需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