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品牌网
 | 新闻传播 > 财经资讯

当前位置:国家品牌网首页 > 新闻传播 > 财经 > 财经资讯 > 正文
金融危机时伯南克是如何救市的
发布时间:2015-08-04
文章来源:新浪网
分享到: 收藏



     当救市措施并非灵丹妙药,当股民的情绪几近崩溃,到底谁才是股市的代言人?在中国的体制下,这个万众期待来遏制恐慌的人可能会一直缺席。随着中国经济体的壮大及全球影响力的加深,中国决策者与投资者之间沟通的压力势必越来越大。
 
   最近中国股市的两次大跌,不仅牵动着股民本已脆弱的神经,也让全球经济陷入一定程度的恐慌中。即使是预计在9月加息的美联储也不得不看中国股市的“脸色”行事。股市的动荡紊乱了IPO市场的秩序,全球机构客户在中国股市的资本扩充也受到了一定的妨碍。失去理智的股民们一次次把目光投向国家队,然而政府推出一系列救市措施也难以安抚他们的情绪。与海外市场不同的是,中国没有一位高层人物站出来遏制市场的恐慌。
  08年金融危机时,时任美联储主席的本-伯南克于2009年2月18号发表讲话,他表示美联储将采取一切可能的方式进行救市。2012年欧洲经济陷入混乱,德拉吉也在第一时间向公众保证,欧洲央行[微博]会竭尽全力保护欧元区,并随后宣布了购买高负债欧元区成员国政府债券的计划。而如今中国股市闹得人心惶惶,各国同时看向中国,股民又看向中央,但是中国没有格林斯潘,谁将站出来为市场注入强心剂?谁来安抚股民的情绪消除市场的恐慌?
  自6月12号以来,上证指数暴跌了30%。政府为救市做出的两大举措只是大量购买不断下跌的股票,同时停止更多的新股上市。理论上讲,这样的办法是可行的。央行承诺对证券监管机构下属的中国证券金融公司提供无限的信贷支持,以便让该公司能够继续购买出现大幅下跌的股票,并贷款给券商,这让股价不再跌得过分难堪。另一方面,不再有新股上市则让投资者可以更集中关注已有的股票。然而,这样的办法曾在美国和英国市场并不奏效。
  早在1929年的“黑色星期五”,许多银行家决定大量购买股票来遏制市场的恐慌。刚开始实施的时候,的确起到了稳定市场的作用。但好景不长,几天后市场又再度陷入混乱,且熊市持续了一整年。而眼下中国股市很有点当年“大萧条”时期的意味,上周一沪市大跌8.5%,是自2007年以来下跌最严重的一次,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因为投资者对政府救市的信心产生了动摇。纵观整个七月,中国股市下跌幅度达到了15%左右。很显然,试图通过大量购买股票来遏制恐慌尚未有明显成效。
  1987年美国股市危机之后,里根政府随即成立了救市小组。该小组集中了一批优秀的经济学家来研究如何应对未来的金融危机,同时进一步探讨现有的救市方案是否真的奏效。尽管如此,2008年的金融危机仍然无从避免,中国政府可以从中学到一些经验,但新的问题总会接踵而至。美股市场自2009年3月起的牛市延续至今,多少也是受了美联储量化宽松政策的影响,相比之下,中国央行大幅降低利率是否还欠缺了点什么?
  而大量减少新股上市的做法与1700年英国在“南海泡沫”中的处理方式如出一辙。当时南海公司接管了一些国债,这就使得该公司的股价越高,它所接手的国债越便宜。所以南海公司和政府一起将股价推高,此时市场便出现了泡沫,很多公司想趁机上市进行套利。所以南海公司向英国议会提出禁止IPO的建议,这样人们会继续购买他们的股票,而非转投接连涌入市场的新股。然而,此举却事与愿违,不过它在一定程度上确实缩小了泡沫的程度。
  当救市措施并非灵丹妙药,当股民的情绪几近崩溃,到底谁才是股市的代言人?在中国的体制下,这个万众期待来遏制恐慌的人可能会一直缺席,因为牵头救市的中国央行和证监会[微博]并不独立,两家机构均需向国务院汇报,更高层的领导则不愿成为关注的焦点。而随着中国经济体的壮大及全球影响力的加深,中国决策者与投资者之间沟通的压力势必越来越大。
  证监会主席肖钢最近一次公开露面是6月末在上海的一个金融论坛,讲话内容围绕加快多层资本市场体系建设的必要性,与安抚股民情绪毫不相干。当天股市便下跌7.9%,股市动荡仍在持续。而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也并未对此轮股灾发声,据央行官员称,周小川保持沉默的部分原因是他反对政府采取力度过大的干预措施来控制市场,因为这些举措会有损中国的信誉,不利于中国金融市场与全球近一步接轨的努力。而无论他有怎样的见解,都不得不参与国务院的救市计划。
  另一方面,有专家表示,由于中国高层金融官员的成长环境主要是银行系统而非资本市场,在应对复杂金融问题时难免会有些力不从心。
  中国政府的确在做着各种大大小小的努力,然而股市暴跌所反映出的不单单是经济问题,更多的是政体上的不足和缺失。我们期待伯南克或德拉吉式的人物出现,但同时我们也无需一味的谴责救市计划,因为如果政府知道该如何有效的挽救市场,他们怎么可能不去试试呢?



责任编辑:郝源

网友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