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治愈外贸“虚火” 下半年增速“转正”有招
92%、57%、7.7%、-7%……
这是一组耐人寻味的数字。在短短的四个月间,中国对香港的单月出口增速从92%一路以措手不及的速度下滑至-7%。
然而,对港贸易的“断崖式”下滑并非个案。6月中国对金砖国家、东盟的贸易增速均出现了全面回落。不仅如此,6月中国对美国、日本、欧盟三个发达经济集体负增长。6月中国对美出口同比由5月的-1.6%进一步下滑至-5.02%,对日、欧盟也延续了同比负增长的趋势。
在此背景下,时隔17个月,中国外贸再度出现进口、出口同比回落的“双降”局面。
10日公布的海关数据显示,2013年6月份,中国进出口总值2万亿元人民币(折合3215.1亿美元),下降2%。其中出口1.09万亿元人民币(折合1743.2亿美元),下降3.1%;进口0.91万亿元人民币(折合1471.9亿美元),下降0.7%;贸易顺差1693.4亿元人民币(折合271.3亿美元),收窄14%。
中国外贸上一次出现“双降”还是在2012年的1月份。当月,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比上年同期下降7.8%。其中出口降0.5%,进口降15.3%。
中国把脉外贸“虚火”
在整个世界经济都还处于严重低迷状态,美国等少数几个国家尽管出现了复苏苗头,但还离真正的复苏还有相当差距的大背景下,外贸出口数据差强人意,原本是一件很正常的事。
问题是,一季度的外贸出口数据却表现出令人难以置信的“好”,增长幅度竟然达到了惊人的18.4%。在此背景下,尽管5、6月两月外贸出现了负增长,上半年我国进出口依然保持了8.6%的增长速度。
瑞银证券的一份报告显示,来自中国贸易伙伴国的数据再次与中国海关数据显著背离:3月份韩国出口同比增长仅0.4%,而台湾出口同比增长仅3.3%——二者均明显低于中国10%的出口增速。另外,台湾数据显示3月份从中国内地进口同比下跌了1.2%,大大弱于中国海关发布的对台湾出口增速(同比大增45%)。
事实上,人民币套利和出口退税,是创造出今年上半年外贸虚假繁荣的幕后黑手。
热钱套利的原理非常简单,主要通过离岸与在岸人民币的汇差、利率以及人民币升值,而这三种方式可以顺畅连接,实现套利最大化。在整个热钱套利链条上,伪造巨额贸易是第一步,关键步骤是通过“内保外贷”获得外汇资金。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白明此前表示,在中欧贸易和中日贸易仍延续此前萎缩状态,一季度外贸数据确实异常。数据偏高可能是由于产品香港“一日游”、“保税区游”和出口退税等原因引起的。
业内人士表示,最早的时候,运作该类业务只是部分大型贸易企业、金融机构的“创收”之举,只在深圳个别行业里小范围推进,尝试过黄金、白银,后来改为更为实惠、体积小、价值不定的电子元件、芯片等产品,今年十分流行的深圳“保税区一日游”则是各外贸企业的“业务常态”。由于保税物流中心等同于“境内关外”,企业不必到香港,只需将货物入保税物流中心转一圈就行,既节省运输成本,又缩短时间,而且手续简单。
而贸易数据虚假繁荣的背后,银行扮演着更为隐秘的角色。
在虚假贸易中,货物之所以能在境内、境外“跑”很多趟,就是因为商业银行可以不断开出信用证。而目前无论是中国人民银行,还是金融法规,对于商业银行开具信用证的额度、资质,并没有限制与监管。
失真的出口数据以及导致热钱涌入的虚假贸易问题并没有持续太长时间。是什么原因让此前“一枝独秀”的中国外贸数据突然在5、6月份偃旗息鼓、一蹶不振?官方对此给出了答复。
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郑跃声介绍,4月中下旬以后,国家有关部门采取了一些措施,有关的海关也加强了相应监管,从5月份开始,这一现象“基本得到遏制”。
在经过监管部门对以人民币套利和出口退税等为目的的虚假贸易手段进行整肃后,中国进出口贸易虚火终于被降了下来。
随着对港套利贸易“基本得到遏制”,内地与香港贸易应声回落,进而“拖累”了中国整体贸易表现。
下半年外贸走势不容乐观
但是,中国对贸易投机活动的严打,不足以解释中国对港贸易之外的严峻情况。去除了水分后,在国内外困难不会更少的情况下,下半年的外贸走势堪忧。
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郑跃声介绍,海关月度调查显示,接受调查的近2000家出口企业当中,今年以来每个月都有45%以上的企业反映新增出口订单金额同比在下降;七成左右的企业反映成本上涨的压力在加大,产品竞争优势逐渐在削弱,出口的难度加大。6月底的调查结果显示,有49.2%的企业反映新订单金额同比减少,这一数据较上个月扩大了1.9个百分点,已经是连续第二个月有企业反映订单下降的比例在扩大。
在郑跃声看来,影响中国外贸的不利因素包括:外需持续低迷,抑制中国出口进一步扩大;汇率、劳动力工资等出口成本持续上升,加大出口企业的出口难度;贸易摩擦频发且多样化,中国的贸易环境出现恶化;国内工业生产放缓,抑制原材料进口需求。
出口的决定性因素还是在外需。就外部环境而言,中国的三大传统市场中,美国经济阴晴不定,欧洲尚处债务危机的深度调整期,日本与中国由于钓鱼岛争端酿就的外交僵局对于经贸合作的伤害还在显现。传统市场的不彰,决定了中国外贸出口短期内难有突破性进展。
汇率已成为制约整个中国经济的命门。2012年人民币兑美元名义汇率升值不到1%。但今年以来,由于主要发达国家实施超宽松货币供给和超低的利率政策,推动了人民币较快升值。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截至6月28日,人民币兑美元、欧元、日元汇率中间价分别较去年年底升值1.7%、3.3%和16.7%。人民币升值严重销蚀出口利润,一些企业即使有订单也不敢贸然承接。
贸易摩擦成为开拓市场越来越大的制约。2012年以来,美、欧发起对我国光伏产品的“双反”投诉,涉案金额高达200多亿美元。100多家光伏生产商和贸易商受其影响。今年,我国出口产品面临的贸易摩擦进一步增多,一季度共有12个国家对我发起22起贸易救济调查,同比增长22.2%。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再不能盲目扩张。
国内工业生产放缓,抑制了原材料的进口需求。过剩的钢铁、水泥、造船、光伏等行业的盈利能力的下降,进一步抑制了对上游原材料进口的需求。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告诉记者,这一轮的产能过剩它的面积更大,而且也更为严重了。产能占到全球50左右的像钢铁、水泥、铝、平板玻璃,像造船的能力已经超过全球的需求之和。
下半年外贸增速“转正”有戏
中国投资拉动型增长模式似乎已遭遇瓶颈。这不仅意味着市场一直担心的经济持续下行趋势可能成为现实,也意味着,年初制定的进出口8%的增长目标,很可能难以实现。
在严重的困难面前,我们必须认清形势。当前外贸既要稳增长,又要重视调结构和转方式。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日前在广西自治区调研时,提出了调控“区间论”,即在经济增长率、就业水平等不滑出“下限”,物价涨幅等不超出“上限”的合理区间内对于调结构、促改革和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任务。
在持续强调“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三大经济任务后,近日中国政府进一步明确,稳增长与调结构要相辅相成,要做到“稳中有为”。针对“稳中有为”的具体政策,有媒体透露,会主要表现在投资消费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上。铁路投资、棚户区改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方向将成为重点。
由此我们看出,经济增长放缓是更大范围的经济转型过程的一部分,中国将降低对投资和出口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的依赖,转而加大国内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
与此同时,在加强对外经济合作、拓展外贸新格局层面,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履新以来的两次出访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的对亚欧四国的访问,无不将新兴国家置于更加重要的位置。这种经贸合作的多元化战略不仅有助于分散风险,更为中国中长期外贸发展开拓了一片天地。
值得一提的是,在促进对外经贸合作健康发展方面,加快推进自贸区战略是中共十八大以来的既有方针。今年以来,中国的自贸区合作屡有斩获,不仅与冰岛、瑞士的自贸区谈判有所突破,更在中韩、中日韩、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等自贸区谈判中有所推进。
“现在也不能说就完不成外贸的预期目标或者就没有希望完成目标”,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透露,商务部的支持措施将很快出台。总的思路是:要为企业提供一个既有利于稳增长,又有利于调结构;既有利于稳定出口,又有利于扩大进口;既有利于降低出口成本,又有利于开拓新市场,发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综合优势的贸易环境。
“毕竟实现外贸的稳定增长关乎到中国国内的就业、居民的收入,关系到国内经济增长甚至世界经济稳定”,沈丹阳说,“我们需要付出更加艰苦的努力。”
虽然外贸增速并不乐观,但其结构却有积极的变化。这样的趋势与今年高层对整个经济增速下滑的容忍度增强,对结构调整更加重视是一脉相承的。
“在全球主要市场贸易表现不尽如人意的时候,我国对外贸易的表现在世界主要经济体当中仍然是最好的。”沈丹阳说,综合考虑国内外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预计全年外贸仍将实现略高于去年的增长。